渠畔路全景
背靠太行山,紅旗渠一干渠穿村而過,這獨特的地理優勢造就了河南省林州市止方村獨有的發展優勢。
一進止方村,便被村口的亮著彩燈的牌坊吸引住了目光,不少游客紛紛在此拍照打卡。入村街道兩邊古色古風的建筑頗具特色,不少當地的村民晚飯過后路邊乘涼閑聊。
止方村黨支部書記郭青松介紹,幾年前他剛接手時,村子破爛不堪,道路"四頭堵",窩棚遍地是,晴天車都進不去,雨天人更沒法走。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在林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止方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以前的落后破舊山村變成如今美景如畫的新農村。
而這一切變化的開始就是通往止方村這條繞山而建、蜿蜒曲折的渠畔路。
2018年6月,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一公司走進"紅旗渠精神"發源地林州市,"投建營"林州市旅游通道提升PPP項目。渠畔路就是這其中一項重要改建工程,全長5公里的山路倚著紅旗渠,路線可以說是"九曲十八彎"。
建設之初,項目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主要施工路段有中華古板栗園等一些重要的歷史景點,施工中的道路保通任務相當嚴峻,加之當地村民不理解道路修建的意義,協調工作步履維艱,頻頻阻工導致工程進度停滯不前。
項目部不等不靠,黨支部書記張天華當機立斷,在施工現場劃分黨員責任區,黨員帶頭主動出擊,一方面配合當地村政府做好村民安撫協調工作,一方面加快工程建設,以最快速度,安全高效地建成道路,讓村民盡快坐上"直通車"。
趙忠義作為項目部青年黨員,也是協調組組長,回想起與村民對接的場景,也是感慨萬分。"村民多是留守老人,渠畔路雖然是出行的唯一通道,但他們出行基本靠走,修建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大。但是他們在外務工的子女逢年過節返程時因為道路問題免不了出現很多安全問題,這也是我和他們交流的出發點。"趙忠義在開展前期協調工作時,與村干部可謂是跑遍了每家每戶,不厭其煩地解釋道路修建后對村莊發展旅游業的意義。平日里,趙忠義只要去市里辦事,都會提前詢問村民們有沒有需要跟車的,也會為村民們代購一些物品,解決了大家的燃眉之急,一來二去,村民們與項目部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有一次,趙忠義在村民王大爺家里聊天時,老人的兒子也失業在家。起初,這一家人極力反對修建道路。趙忠義介紹了止方村的發展規劃,尤其是這條道路修建后,外地的游客帶動了村里經濟發展,老人一家可以在村里做點生意,經濟收入也會十分可觀,免去了在外奔波的煩惱。這些話說進了老人一家的心坎上,十分支持道路修建工作的同時,他們跟著趙忠義專程跑了幾家"釘子戶",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道路修建工作也得以順利進行。
項目書記與村民協調
為保障施工進度,張天華每天參加現場協調會,盤點工程推進過程中存在的重難點。施工現場成立了黨員突擊隊和黨員示范崗,大家各司其職,快速推進工程建設。過程中,安徽電建一公司發揮施工管理優勢,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案,渠畔路先全程封閉,搶抓路基施工,待路基施工完成,逐步放開通行。加大安全投入,深基坑作業區域全方位隔離封閉,全部設置防護網和警示錐。在封路的圍擋上設置多個爆閃燈、彈力柱、反光錐、告知牌等,重點提醒往來車輛和行人,有效保障了通行安全。
"道路施工戰線長,我們建立了遠程監控系統,利用手機APP和Poero管理系統實時查看現場生產狀態。"張天華介紹,監控系統主要針對施工現場重點環節,能夠特別對施工操作、安全管理、文明施工和環境衛生等實時監督,豐富了監管方式。
如今,行駛在改建后的渠畔路上,看著沿線高低錯落的綠色植被和遠處藍天白云下偉岸的太行山,潺潺渠水相映成輝,猶如在畫中遨游。
在太行山東麓,600余名中國能建建設者用300多個日夜的辛勤耕耘,開辟太行大峽谷旅游景觀大通道,以新理念、新技術、新作為,詮釋著中國能建"行業領先 世界一流"的企業愿景,再現了新時代的紅旗渠精神。